一、淵源
基于以太網(Ethernet)的接入系統的標準規范同樣是由IEEE 802.3研究組負責研究與發布的,其具體的基于以太網(Ethernet)的接入系統的標準是IEEE 802.3研究組的下屬任務組IEEE 802.3ah在研制,IEEE 802.3ah任務組也稱為“以太網最先一英里工作組” (EFM,Ethernet in the First Mile)。當然“最先一英里”(the First Mile)是從用戶的角度來看,若從運營商的角度來解讀應該是最后一英里。
欲詳細了解IEEE 802.3研究組介紹的請進入。
IEEE 802.3ah任務組在2004年6月最終定稿并發布了IEEE 802.3ah-2004標準,后并入IEEE 802.3-2005標準。在該標準中定義了下述三種物理層(也成為物理介質相關子層(PMD,Physical Media Dependent))來傳輸以太網數據:一是用銅線媒質構成點到點(P2P)網絡結構,可稱為EoDSL(如VDSL技術或SHDSL);二是用單模光纖(單纖或雙纖)媒質構成點到點(P2P)網絡結構,可稱為EFMF-P2P系統或P2P-EPON系統;三是用單模光纖(單纖或雙纖)媒質構成點到多點(P2MP)網絡結構,可稱為EoPON或EPON系統。下述將介紹點到點(P2P)光纖以太網接入系統(在下述中為了表述的方便,簡稱為P2P-EPON系統)的相關技術要求。
欲詳細了解IEEE 802.3ah標準簡介的請進入。
欲詳細了解IEEE 802.3ah其它PMD標準介紹的請進入:VDSL;EPON
二、IEEE 802.3ah關于P2P-EPON系統的相關技術要求
在EFMF-P2P(EFM Fiber P2P)系統(即P2P-EPON系統)中,其物理層的目標是使用單模光纖采用以太網技術實現速度達100Mbit/s和1Gbit/s點到點間的通信,其通信距離至少可達10km。基于現有的IEEE 802.3光纖以太網標準系列,EFMF標準增加支持單光纖和雙光纖兩種光纖用戶接入網,并且有從-40℃到+85℃的寬的溫度工作范圍,可以經受各種環境的考驗。
EFMF標準使用一個新的物理介質相關子層(PMD,Physical Media Dependent),如圖2-0所示,PMD是作為第一層的底部子層存在的。表2-0是適合于EFMF物理介質相關子層(PMD)的指標參數及特點,說明EFMF標準和快速以太網和千兆以太網標準的對應關系。由表2-0可知,EFMF標準的PMD涉及到兩種方案四個標準。
圖2-0:EFMF作為物理層的一個新的PMD子層
表2-0:EFMF物理介質相關子(PMD)的標準及特點
1、雙光纖方案
雙光纖方案是收發兩個方向分別使用自己的獨立光纖;單光纖方案則是使用一個波分復用器將已分別送入兩個不同中心波長波道的收發信號按用戶要求合為一體進入一根光纖。EFMF標準P2P-EPON系統的雙纖方案和單纖方案詳見下圖2-1。在圖2-1(b)中(雙纖方案),下行鏈路PMD被稱為100/1000BASE-BX 10-D,通常應當處于中心局或類似的POP表現點(Presence),而上行鏈路100/1000BASE-BX 10-U PMD應當處于用戶前端。D標識下行(downstream,OLT到ONU方向);U表示上行(upstream,ONU到OLT方向)。
圖2-1:EFMF的雙纖和單纖方案示意圖
雙光纖方案用于100BASE-LX 10和1000BASE-LX 10兩個標準。這些標準收發方向使用獨立的光纖。其波長的安排使其可使用現存的STM-1 /OC-3(155.520Mbit/s)光線路TRx。其編碼方案使其可使用100BASE一系列產品芯片。100BASE-LX 10和1000BASE-LX 10兩個標準的相關參數詳見下表2-1。
表2-1:100BASE-LX 10和1000BASE-LX 10兩個標準的相關參數
2、單光纖方案
單光纖標準方案根據要求,需要一個專用復用器(合波分波器)放置在激光器的前面,信號分別被載入發送和接收波長波道中,詳見下圖2-2-1。單光纖方案也適用于100BASE-BX 10和1000BASE-BX 10兩個標準,其相關參數詳見下表2-2。
圖2-2-1:說明一種可行的收發使用WDM的EFMF單光纖方案
表2-2:100BASE-BX 10和1000BASE-BX 10兩個標準的相關參數
下圖2-2-2說明EFMF標準新的物理介質相關子層(PMD)與ITU-T G.694.2建議粗波分復用(CWDM)占用的波長分配情況。
圖2-2-2:EFMF新的 PMD子層與粗波分復用(CWDM)占用的波長分配情況
欲具體了解ITU-T G.694.2建議書介紹的請進入。
三、ITU-T關于點到點(P2P)光纖以太網接入系統的相關技術要求
國際電聯ITU-T分別于2003年和2010年分別發布了關于點到點(P2P)光纖以太網接入系統的建議書,它們是:G.985《基于光纖的100Mbit/s點到點以太網接入系統》和G.986《基于光纖的1Gbit/s點到點以太網接入系統》。這兩個建議書規定的系統相同,僅系統支持的數據傳輸速率不相同。規定的內容都包括系統的光分配網絡(ODN)規范、物理層規范和運行管理維護(OAM)規范;且僅指單纖雙向傳輸系統。G.986的相關要求引用了G.985的要求內容。
1、光網絡要求
光分配網絡(ODN)應使用符合ITU-T G.652規范的單模光纖。采用波分復用(WDM)技術實現雙向傳輸,其波長的配置詳見下表3-1-1。點對點配置的ODN可由下表3-1-2所列的無源光學元件組成。根據P2P-EEPON系統光通路的衰減大小可分為S、A和B三個等級,具體詳見下表3-1-3(系統等級是與物理層參數指標相關的)。
表3-1-1:ITU-T規定的P2P-EPON系統的波長配置方案
表3-1-2:ODN可能的無源光學元件組成
表3-1-3:ITU-T規定的P2P-EPON系統的光通路衰減等級
欲具體了解ITU-T G.652建議書關于單模光纖技術要求介紹的請進入。
2、物理層規范
ITU-T規定的P2P-EPON系統的物理層規范是指物理介質相關(PMD)子層處的規范(見圖1-0),除此子層規范外,對于ONT和OLT的光接口,其其它子層(PMA、PCS、MII、RS)應遵循IEEE 802.3的100 BASE-FX和1000BASE-X的傳輸和編碼等規范。且PMD子層規范適用于下表3-2-1所示的場景(與統的光通路衰減等級、功率等級和傳輸距離相關)。
表3-2-1:P2P-EPON系統物理層規范適用的場景
在G.985和G.986中分別給出了100M-P2P-EPON系統和1000M-P2P-EPON系統的物理介質相關(PMD)子層的規范要求,其參數名稱匯總于下表3-2-2中,同時還給出了OLT和ONT的相關物理層規范。這些規范參數的具體指標要求請詳見建議書原文,即見下附件3-1和附件3-2。另外,G.985和G.986專門規定了系統的操作、運行和維護(OAM)的規范一起考,這里不再專門介紹,也見下附件。
表3-2-2:G.985和G.986給出的參數名稱
附件3-1:G.985(03/2003)《基于光纖的100Mbit/s點到點以太網接入系統》
附件3-2:G.986(01/2010)《基于光纖的1Gbit/s點到點以太網接入系統》
四、我國關于點到點(P2P)光纖以太網接入系統的相關技術要求
我國在2008年發布了YD/T 1807《接入網技術要求--點對點(P2P)光以太網接入系統》的通信行業標準,它是參考了IEEE 802.3-2005和ITU-T G.985并結合了我國通信網絡的實際情況而編制。在YD/T 1807中給出的P2P-EPON系統的定義是:一種基于以太網幀封裝方式、采用點對點拓撲結構并主要提供以太網/IP業務的光接入系統。系統中OLT和ONU之間的光傳輸接口類型為100BASE-BX和1000BASE-BX;其系統的參考模型如下圖4所示。
圖4:YD/T 1807給出的系統參考模型示意圖
YD/T 1807規定了基于單纖雙向的點對點(P2P)光以太網接入系統的參考模型、協議棧、光網絡要求、業務接口、功能要求、操作維護管理、網管以及設備電氣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它同樣根據ONU/ONT所設置的不同位置,可以形成FTTx的不同網絡結構。其該標準的具體要求的內容請詳見下附件4。
附件4:YD/T 1807-2008《接入網技術要求--點對點(P2P)光以太網接入系統》
欲進一步了解以太用戶接入網絡介紹的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