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適應網絡與業務的發展需求,以及對傳送網承載分組業務進行技術規范,ITU-T等標準化組織對分組網絡的體系架構和業務展開研究。特別是對光傳送網(SDH/OTN)承載以太網,即傳送網承載以太網EOT(Ethernet over Transport Networks)是目前ITU-T SG15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研究的內容主要有:以太網的傳送功能架構、網絡分層、以太網業務分類及業務特性、以太網業務的復用/映射、EOT的UNI和NNI、EOT的管理、EOT的生存性、EOT的服務質量QOS與安全等。目前,ITU-T已制定的EOT系列建議主要有以下這些:
1、G.8010/Y.1306(G.ethna)
以太網層網絡體系架構(Ethernet Layer Network Architecture)。該建議根據G.805和G.809建議中所提供的描述方法,給出了以太網傳送的基本體系架構,對以太網層網絡的結構,客戶層特征信息,客戶層/服務層關系,網絡拓撲及其提供以太網信號傳輸、復用、選路、監視、性能評估、網絡生存性,以太網層網絡的管理需求等內容進行了描述。并進一步對EOT的UNI和NNI接口進行了定義,其中包括Ethernet over SDH NNI、Ethernet over OTN NNI、Ethernet over ATM NNI。該建議于ITU-T SG15 Oct 2003會議上正式通過。
2、G.8011(G.ethsrv)
以太網業務框架(Ethernet Service Framework)。該建議從網絡角度定義了一組以太網業務及其特性,給出了以太網業務及其特征信息的描述,以及支持這些業務的網絡拓撲結構等內容。建議中描述的拓撲結構包括以太網專用線路(EPL)、以太網虛擬專用線路(EVPL)、以太網專用LAN(EPLAN)以及以太網虛擬專用LAN(EVPLAN)。定義的以太網業務詳見下表1,主要9種。
3、G.8011.1(G.eota.1)
以太網EPL業務(Ethernet Private Line Service)。從網絡的角度對以太網業務進行了分類與描述。該建議的主要內容有:以太網專線業務(EPL1/EPL2、EPL)的體系架構、以太網業務類型(連接特性、控制行為、生存性)、以太網UNI的一般要求、EOT NNI的一般要求、EPL的網絡模型等。
EOT的研究還包括了Ethernet over PDH的研究。目前在PDH承載以太網的封裝(PPP、PPP ME、GFP等)中,GFP作為首選方案。主要研究1.5Mbit/s、2Mbit/s、34Mbit/s、45Mbit/s傳輸速率下GFP向PDH的映射方案。己經通過的建議有G.8040/Y.1340(GFP frame mapping into 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PDH))。
目前,主要有ITU-T和城域以太網論壇MEF等組織在從事于EOT的研究。其中ITU-T從網絡的角度來研究EOT,而MEF是從用戶的角度對EOT進行研究。實際上,這是研究內容的兩個方面,兩者具有互補性。網絡觀點認為:網絡運營商可以定義自身網絡并對其業務及相應的設備進行管理,還可以選擇是否將這些業務以SLA的形式呈現給用戶或內部使用。而用戶觀點認為,從用戶側看待運營商網絡,對于用戶來說網絡配置、拓撲或管理等相關信息是不可見的,性能測量是判斷運營商網絡服務質量的主要手段。目前,MEF正在開展對以太網業務的定義工作,稱為“MEF Phase 1”(August 2003),代表性技術文件有以太網業務模型(已完成)、以太網業務定義以及以太網業務的管理等。
除此之外,IEEE也在對以太網的傳送進行相關的標準化研究,其中與之相關的IEEE標準主要有:
.IEEE 802-2001:本地網與城域網--概論及架構;
.IEEE 802.1D(2003):媒質接入控制MAC橋;
.IEEE 802.1Q (2003):虛擬橋接本地網;
.IEEE 802.3(2002):CSMA/CD接入方法及物理層規范;
.IEEE 802.3ae(2002):10Gbit/s工作的MAC參數、物理層及管理參數;
.IEEE 802.3ah/D2.1(2002):用戶接入網的MAC參數、物理層及管理參數。
另外,SG15正在開展利用MPLS作為以太網服務層網絡對以太網進行傳送的研究,如EVPL over MPLS。同時,考慮到TDM over Ethernet的應用,SG15還擬開展以太網電路仿真ECS(Ethernet Circuit Simulation)的研究。
總之,從發展趨勢來看以太傳送網將逐步演進成一種新型的傳送網。目前ITU-T等國際標準化組織以及各大電信運營商、設備制造商、芯片制造商都在全力以赴開展這方面的研究。研究中發現以太網與光傳送網的結合是實現電信級以太網的基礎,并逐步向基于以太網的多業務傳送與交換的方向發展。同時.在新型光傳送網(如自動交換光網絡/智能光網絡)的研究中也應充分考慮到以太網傳送和以太網業務這一發展趨勢。